教资
教资
小游科一备考
一、考情基本信息
一、综合素质
1.1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材料分析题)
“全面生动可持续,全体个性社新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能剥夺每个人的受教育权,而且要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材料行为:一视同仁,不抛弃、不放弃(两不弃)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全面: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生动活泼、可持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保持学习兴趣
材料行为:成绩+其他;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优势、学有所长。
材料行为: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关心他人
创新精神:新想法,新点子
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社会实践
材料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新想法,鼓励学生动手做,带领学生走出去
2.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材料分析题,教学观)
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先行
中观层面——课程改革的推荐
“学习过人”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材料:尊重意见,调动积极性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材料:教方法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材料:学生参与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材料:关注情绪情感
3.大题实例
答题技巧
例题
1.2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两独一发“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学生是完整的人
- 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学生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应该做到教育公正,即面向全体学生
3.大题实例
1.3教师观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改变
-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科二备考
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一人一书一句话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 永恒性:人在教育在
- 历史性:强调古今不同
- 继承性:强调古今相同
-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规律;不平衡:超前,滞后
- 生产性:潜在的投资
(三)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对象划分
-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 个体社会化功能:学生成长符合社会要求
- 个体个性化功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 社会变迁功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 社会流动功能:强调个人区域职业的流动(易错)
2.按作用的方向划分
- 正向功能
- 负向功能
3.按呈现的形式划分
- 显性功能:在计划之内
- 隐形功能:在计划之外
(四)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必要条件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
中国:
- 奴隶社会
-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庠、序、校
- 西周的教育特征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 春秋:私学兴起
- 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核心。
- 封建社会
- 科举制起于隋唐时期,在1905年废除
- 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外国:
奴隶社会
斯巴达:尚武,培养军人和武士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封建社会
- 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 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
-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 既有阶级性也有等级性(你有我无、你高我低)
-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内容)、专制性(管理)、刻板性(方法)和象征性(地位)**。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春秋时期
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但不是绝对的公平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早于学记)
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闻斯行诸
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西方
昆体良——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
独立派
培根
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纽斯来实现 级智夸大独立
-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 著作:《大教学论》,这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教育观点:
- 教学论述: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
-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体现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 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康德 康德首讲授
- 著作:《康德论教育》
-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巴特来规范
-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誉为”现在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 教育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该书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强调规范)
- 教育观点 ”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 教育性教学原则
-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将教材“
-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小明联系小红“
杜威 杜威真现代
-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
-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 教育观点:“三中心,四个即,五个步骤”
-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 学校及社会
- 五步教学法
其他派
- 卢梭 “卢的爱儿很自然” 法国
- 最早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学家
- 著作:《爱弥儿》
- 教育观点: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洛克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话)”
- 著作:《教育漫话》
- 教育观点:白板说;绅士教育
- 裴斯泰洛奇 “裴斯心理重劳动”
- “慈爱的儿童之父”
- 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 教育观点:
- 主张教育遵循自然;
-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 斯宾塞 宾塞科学备生活
- 著作:《教育论》
- 教育观点:
- 教育预备说,教育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 提出科学最有价值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1)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一个人迟到,全班受罚)
(2)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3)杨贤江(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可夫/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高速度(避免冗余,提高效率)、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2)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3)瓦根舍: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帕夫雷什中学》被称为“活得教育学”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时间长了就能记住)。著作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详细的论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教育于社会的发展
“两决定一途径”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龟速构防守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 速度:快慢
- 规模:大小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 培养规格: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结构:比例关系(普通/职业院校)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两再一新促生产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方式
-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力资本论 反应的是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的政治功能
-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 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来为政治服务
-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三)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答)
-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时间上的)
-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空间上的)
-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取其精华,去其糟泊
-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选、简答)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整体方向不可逆、不可跨越
表现:方向,从…到….,先….后….
教育启示:应该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 表现:强调某个阶段的特征 年龄阶段不同,任务不同
- 教育启示: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分阶段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速度
- 表现:同一方面不同速(有快慢),不同方面不同速(有早晚)(个体内)
- 教育启示:抓关键期——劳伦兹“印刻实验”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 表现:生生互补(目盲耳聪)、生心互补(生理心理)
- 教育启示:扬长避短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具体表现:群体与群体不同,个体与个体不同(个体间)
-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一刀切:
- 阶段性:不同阶段
- 个别差异性:同一阶段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单选)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
- 基本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代表人物:
-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他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格赛尔:(美国)“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复演说)
- 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优生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拥有优良基因的人之间进行婚配
- 评价:太过片面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塑造说)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 代表人物:
- 荀子:”化性而起伪“
- 洛克:”白板说“
- 华生
- 评价:片面的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单选、辨析、简答、材料分析)
1.遗传
概念: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现实性)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的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概念: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一)教育制度概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受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2.规范性(取向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3.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革
4.强制性:受教育者必须履行
(三)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 学制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制约。
- 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
- 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3.学制本身的因素
学制的确立既受国内学制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地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
(四)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 前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逐渐出现了定型的教育形式以及实体化教育。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 教育实体形成的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
- 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 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识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值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
- 非制度化教育的表现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 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识
库姆斯等人主张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选)
西方现代学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
代表国家
西欧,其中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表现形式
双轨学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
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接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与初中相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衔接。
2.单轨学制
代表国家
美国
表现形式
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评价
单轨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
苏联,中国。
表现形式
分支型学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评价
分支型学制试图融合单轨学制与双轨学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干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保持统一而导致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我国学制
1.我国学制沿革
学制名称 | 颁布时间 | 颁布者 | 特点 | 地位 |
---|---|---|---|---|
壬寅学制 | 1902年 | 清政府 | / | 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
癸卯学制 | 1904年 | 清政府 |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 |
壬子癸丑学制 | 1912年 | 南京临时政府 | 该学制倡导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
壬戍学制 | 1922 年 | 北洋政府 |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 我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
2.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
幼儿教育
儿教育的机构是幼儿园,招收3~6发幼儿,任务是使幼儿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的机构有:
(1)全日制小学:教育年限有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任务是给学生以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好基础。
(2)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成人业余教育机构,包括各种成人文化补习班、识字,以及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的机构有:
(1)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共六年,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2)中等教育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技工学校等,一般相当于高中程度任务是为国家各部门培养熟练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员。(3)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的成人教育机构,包括成人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电视中专半工半读的职工中专和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班等。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机构有:
(1)全日制高等学校,分专科学校(23年),大学(综合性大学、专门大学和专门学院,45年),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23年)三级。全日制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人员和学者。
(2**)成人高等学校**,其形式与类型较多,主要有电视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函授大学、自修大学(辅导学生参加成人高等自学考试》,一般为专科,年限3~4年招收在职人员和部分待业青年,为国家培养中级和高级专门人才。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
(2)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免学费、杂费)、普及性
(3)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我国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的。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就业准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上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进而走向普及阶段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它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它是包括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数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2)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①最早产生。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②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③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教育目的是
七、教育研究方法
中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类型
分类标准 | 课程 | 课程特点 |
---|---|---|
内容属性 | 学科课程 |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特点:1.逻辑性 2.系统性3. 简约性 |
活动课程(经验课堂) | 主张从人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特点: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 |
分科课程 | 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件清晰的的文化认知 | |
综合课程 | 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组合起来形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 |
必修课程 |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为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 |
选修课程 |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 | |
国家课程 |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 |
地方课程 | 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 |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具有针对性、过程性、民主性、多元性的特点 | |
基础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 |
拓展型课程 | 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 |
研究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程度与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 |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 (计划之内的,上过的课,在课表上的课) | |
隐性课程(潜在教程) | (计划之外的) | |
理想的课程 | 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 |
正式的课程 | 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 | |
领悟的课程 | 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 | |
运动的课程 | 教师在可叹杀害那个实际实施的课程 | |
经验的课堂 |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